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,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。

成為律師,是為了解脫,讓更多人得到自由——可道律師事務所陳庭琪律師

    內容大綱

 成為律師,是為了解脫,讓更多人得到自由——可道律師事務所陳庭琪律師


 外柔內剛,幾乎是為 陳庭琪律師 量身打造的形容。談話時專注而誠懇,說起話來簡潔清晰,善於傾聽並給予回饋,尤其談起法律、案件時又是更加的鏗鏘有力。「因為你夠強大,所以我相信你能保護我」是一位青少女給她的信任,那時她深陷遺產案件之中,唯一的倚靠只剩下庭琪律師。


 對內,庭琪律師是親切、沒有距離的友伴,踏上法庭後卻無比「兇悍」。
 她的悍,是來自對案件的在乎,源於為當事人設身處地的思量。
 她的溫柔與堅定,成功為那名青少女拿回了屬於她的遺產,也讓她知道這世界上仍有人願意和她站在一塊。

 每個人都是為了自由而離開


 執業已逾五年,現為可道律師事務所合夥律師的她,回憶起如何踏上法律這條路,她毫不猶豫地說:「是為了離開。」經歷過雙親不睦、離散,未成年時的她對家的想像是一種綑綁,身在其中的人似乎都在委屈自己。「後來我聽說當法官,被外派的時候會提供住宿,那時候我很單純覺得這是一個離開的機會。」看似誤打誤撞,又像命中注定一般,成長時的種種事件為庭琪律師鋪上了一條筆直的人生道路,直直地往法律領域而去。


一旦設定目標後,她的視線裡再也沒有其他事物,一心只想著全力衝刺。


 直到一次就醫時,醫生和還是學生的庭琪律師聊到未來的職涯選擇,她依然想著要成為一名法官,拿回生活的主導權。醫生卻反問她:「為什麼不當律師呢?當律師不是更自由嗎?」一句話點 醒了夢中人, 當法官,是為了離開,而離開,是為了自由,那麼應該以「得到自由」為最終目標而努力才是。

 就像是這名醫師為她撥開迷霧,看清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一樣,後來當上律師後,她在做的, 也是為帶著煩惱走進事務所的每一個人,釐清自己到底為何來到這。

「重點不是律師想要什麼,是當事人想要什麼。」
 陳庭琪律師專攻 不動產糾紛、離婚、夫妻財產分配、未成年子女監護權、遺產 等案件,類別眾多,卻都有一個共同點,都和「關係」 有關,尤其是牽涉情感的複雜關係。


 或許是因為自身的生命故事,或是對人深切的好奇,她總是會試著在案件中找尋共鳴,無論那要花上多久時間與心力。

人們總以為家醜不可外揚,傾向隱忍,直到忍無可忍,直到兩敗俱傷。然而有些家醜,卻必須外 揚,讓 第三方的視角介入,不只是為了取得法律上的優勢,也是為了重新檢視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現在與過去。

 曾經有名憤怒的母親找上她,要求對就讀高中的兒子發出存證信函。「我仔細詢問他這麼做的理 由,想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。」這才發現眼前的是一名不知道如何跟青春期孩子相處,感到束手無策的母親。「我仔細說明若存證信函發出了,可能會有的所有後果,那些結果跟她真正想要 的正好相反,她其實是希望修補跟孩子的關係。」庭琪律師分享了自身的經驗,陪那名母親試著以子女的視角思考,讓她能夠慢慢靠近兒子的內心。後來存證信函沒有發出,庭琪律師甚至還額外整理了心理輔導的相關資源。

那時候,庭琪律師當然可以選擇二話不說接受委託,但對她而言,這是以律師的角度下去思考,而不是以當事人的立場出發,而這並非她對於法律的理解,也並非她作為一名律師對自己的期待。


 法律是由人制訂出來的,每一條法律的背後都有著真實的生命經驗,而每一個判決牽涉的很可能 是一個人往後的人生。對法官、律師而言可能停留在離開法庭的當下,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新生活的開始。因此律師制定辯護策略時,站在誰的位置上思考,就會是相當重要的關鍵。

 每一個案件,都是一場漫長的陪伴。
 當我們面對法律,總感覺它是高不可攀的鐵板一塊,白紙黑字不可撼動,連帶的面對律師時,很 難不覺得自己是個渺小的存在。而這是庭琪律師和可道律師事務所裡面的其他律師,希望共同扭轉的印象。

「 對 我 們而言 , 這 可 能 是 幾 百 個 案子 裡 的 其 中一 件 , 但 對 當 事人 來 說 可 能 是 他人生 中 唯一一 場 官
 司 。 」
 他們期待讓所有推開事務所大門的民眾知道,這是一個能安心託付自己生命片段地方,只要有需要,隨時都能找到合適的幫助。而庭琪律師也總是在法律之外,為當事人多想一步。

 有個在線上諮詢時表達模糊不清的女性,遲遲無法說出自己需要怎樣的協助。「那也沒關係,我請她直接到事務所來一趟,並讓她知道可道律師事務所第一次諮詢都是免費的。」那名當事人到場時,拿出的卻是自己被偷拍的性私密影像,這張光碟,幾乎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恐懼。當下立刻 釐清案件狀況後,庭琪律師打造了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該名當事人知道:
 我理解你,我會和你一起面對。

 最後,原本驚慌、以為自己只能孤軍奮戰的當事人,得到了她應得的賠償,並終於能取得法律保障,確認影片已被刪除,從此不再需要活在影片恐被外流的不安之中。

 看見法律之外,人的立體性無論是遇到問題的親密關係、牽涉財產繼承的訴訟,甚至是看起來一翻兩瞪眼的勞雇契約的解除,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尋求法律的協助,或是遲遲不願意走到這一步,畢竟當律師的角色牽 扯進來,一切看起來就沒有轉圜的餘地。

「 當 然 , 世 界 上 不 是 每 件 事 都 盡 如人 意 , 但 我 會 和 他 並 肩 找 到一 個 他 能 接 受 的 最 好 的 結 果 。 」
 例如有一名不願意離婚的當事人,寧可選擇付出高昂的律師費,放低姿態試著挽回,也不肯接受婚姻即將結束的事實。後來看著庭琪律師協商的過程,才發現這段關係已不是他理想的模樣。


「其實一開始他就是帶著知道會離婚的認知來,只是他需要比較多時間才能面對,必須用耐心找方法幫他一層一層解開。」當然,也有希望能轉身離開的人。             曾有一位經歷家暴,一手扛起整個家庭運作的婦女,在婚姻裡載浮載沉了 30 年,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,連共同居住的家也沒有她的名字,在那個家裡她像個隱形人一般。於是她帶著傷痕,灰心地找上庭琪律師,決心在婚姻以外的地方尋回自己聲音。庭琪律師一路陪伴她,回顧過去 30 年種種委屈,不只拿回了她應有的夫妻財產分配,也拿回了她的名字。

 從不適合的關係裡解脫,其實是一趟讓大家都自由的旅程。
 和當事人一起成功離開過去,迎接嶄新的明天。
 庭琪律師經手過無數離婚案件,而在尋找案件突破點時,庭琪律師總是會在有限的條件下,找到一個對當事人有利的操作空間。
「有一個被惡意解雇的案件,最終沒有取得勝訴,但至少過程中有為當事人爭取到薪資補償,讓他少一點煩惱。」庭琪律師口中提到的各種案件,都關於「解脫」,這時的法律扮演的,是那個使人掙脫束縛的工具,可能同時伴隨著痛苦,但最終都是新的開始。她用專業、客觀的方式帶著 當事人放下特定執著,不為了勝敗與否而活,是因為她知道, 即便判決書上清楚載明了一段關係的開始與結束,卻不代表當事人必須永遠停留在此,重點依然是明天我們選擇如何生活。


「現在,我希望能用專業、用經驗,完成他人的願望。」
面對明顯處於劣勢的案件,庭琪律師不會隨意許下承諾,不負責任地擘畫藍圖,而是務實、理性地為當事人如實分析案件弊害,在困境中找到一個最好的出口。


「我知道這可能會讓他決定不要委託我,但我還是會誠實地讓他知道自己身處的位置在哪,他想要的目標為什麼無法達成,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,這才是作為一名律師應該做的。」
 庭琪律師在上述時刻,會再度拿出她的「兇悍」為案件提出最專業的判斷,讓當事人知道什麼才是現況下能爭取到的最大利益,而非不分是非地對所有需求照單全收,這樣反而對案件沒有幫助。


「 成 為 律 師 後 , 我 獲 得 了 以 前 想 要 的自 由 , 接 下 來 我 希 望 能 為 他人 完 成 他 們心 中 的 願 望 。 」
 這個目標,並不是只能靠上法庭來達成。留意到 新世代的溝通習慣,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,有更多過往不會注意到的糾紛樣態,庭琪律師與可道律師事務所的團隊夥伴積極投入自媒體經營,提供實用的法律科普影片,並開設法律課程講座,讓大眾在遇到類似事件時,可以先為自己爭取權益。

 笑說這樣一來事務所的案源會受到影響,庭琪律師卻認為這是在這個時代必須承擔起的責任。「我受台北市勞工局邀請,在勞動事務學院裡開設勞動課程,其實有很多企業的人資會報名進修。」不只為勞工爭取權益,也為雇主提供足夠資源,讓其能建立安全的勞動環境。因為在法律面前,沒有絕對的弱者,在所有的關係之中,人們都帶著自己的立場,也有著各自的不得已,律師要做的,是慢慢將複雜的糾葛梳理出明確的路徑,推動當事人一起前進。

目光如炬,和庭琪律師對話時能確信自己正被好好地聽見,而當場景轉換,開庭時的她搖身一變 成為當事人最可靠的代言人,面對困難一步也不會退縮。正是因為她總是拿出同理,與人並肩作戰,無助的人們,才能在可道律師事務所,重新找回自由的方法。